肥城五埠村一条“石簸箕”路分开两个州


  肥城市孙伯镇西北群山中,有一座石头村庄——五埠村,历史上曾有一村分二州(东平州、泰安州)的说法。据泰安县志记载,五埠村建于洪武十四年,传说明朝大将赵豪曾在此剿匪。村子依山而建、高矮错落有致,仍然保持着几百年前的古代民居,深巷、大院、高屋等具有北方特色的建筑风格。

  五埠村建于明朝 房子都是石头造

  从孙伯镇向西北行约8公里,穿过一道山坡,就能看到群山环抱中用石头建成的五埠村。

  从村中心路向北,农家院子的院墙、房子都是石头建成。村子北部倚靠山坡而建,越往上地势越高,当地人从北部山坡采来石头,在山脚下借山势建成房子居住。

  据泰安县志记载,五埠村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(公元1381年),传说明朝大将赵豪曾在此剿匪,后被贼陷,死于此地,并留下了舍姑峪、藏姑洞、杀姑顶及赵豪墓等遗迹。村民介绍,村里曾流传过大将剿匪的故事,但随着时光流逝,当年留下的遗址遗迹已不好找了。南边山上有山洞,抗日战争时有人在里面藏过,很多年不用早就废弃了。

  60岁的村民李明奎,平时除了种地,农闲时还养蜜蜂赚钱补贴家用。他家住在村北一套老房子里,30多年前曾翻修过,但仍保留了老屋的原貌。房子是100多年前,他爷爷用粮食跟别人换来的,那时房子就有几百年的时间了。老房子冬暖夏凉挺舒服。

  五埠村的石头房子虽经几百年沧桑,多数仍完整保持原有的建筑格局。打开一家院子的木门,向北有一条四五十米的深巷,由于长时间没人居住,巷子里长了不少野草,两边分布着四五处小院。

  与北方传统房屋灰瓦覆顶不同的是,五埠村里的房子房顶用四五厘米厚的石板搭成。这周围就是不缺石头,石板也很容易做,除了房梁是木头,其余部分全部用石头建成。李明奎自己翻修房子时,只换过房门,房梁、石板多数都没变。

  房子建设时,原料全部是石头,也没用任何辅助的凝固材料。巷子里一道道拱门都用石块挤在一起的,缝隙用小石片垫上,设计非常精巧,现在不用混凝土可做不到。

  60多处老房仍在用 每户门前有石磨

  五埠村面积1.5平方公里,现有居民858人,400多处房子中一半是早年间留下来的老房子,现仍有六十多处老院子可以正常居住。

  走进一“大户人家”的院子,院主人已经搬到村西新建了房子,老房子被闲置下来。

  院子整体不是很大,走进房子先看到的是高近五米的正房,坐北朝南,木门紧锁,左侧有一方形窗子。正房下半部分是随地势挖空的部分,一人多高,用来贮存粮食存放杂物,被当地人称为“地屋子”。以前小孩子比较多,房里住不下了,下面一层也可以住人。

  正房房门两侧,有“福如东海长流水,寿比南山不老松”石刻楹联,上边雕有修饰花纹。村里只有比较有钱的人家,才做这样的装饰,都是石匠一下下刻出来的,普通家庭都没有这种条件。

  正房右侧,是用石头建的柴房,门口堆满了柴草,院子西侧摆着已经拆开的石磨。当年家家户户都有石磨,一家人的伙食全靠它。后来有了电磨,费时费力的石磨逐渐被人“抛弃”,磨盘也被拆解。

  五埠村北、东、南三面环山,山海拔都不高,最高的约300米,村名也是根据周围的山头取的。村后从西到东有五个小山头,跟村长紧挨着,村民在这里定居后,就用‘五埠岭’作村名,新中国成立后,改名为五埠村。

  “石簸箕”分两州 东平“一步”到泰安

  村里有段有名的石条路,铺路的石条都是用不规则的方形组成,形似家里用的簸箕,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“石簸箕”。石路从南向北,一直通到山上,曾经是村里的主要道路,也是通往其他地方的交通要道。

  历史上,五埠村曾有一村分二州的说法,“石簸箕”路就是两个州的分界线。村子位于泰安州和东平州的交界处,路西侧属于东平州,东侧为泰安州的地界,村民被分到两个州,却同属于五埠村。村里也传下来的不少与“石簸箕”有关的故事,“老邱去泰安”的故事流传最广。

  村中“石簸箕”西侧,有一家人姓邱,如今房子早已荒废多年,部分院墙已经倒塌。

  曾是陆房战役后方医院 村民砌墙藏伤员

  1939年5月,著名的陆房战役在距离五埠村不远的陆房乡打响。日伪军在炮火掩护下全线发起进攻,八路军被围部队沉着应战,打退日伪军多次冲击。八路军被围部队利用夜暗,分路艰难突围,顺利地突出了日伪军包围圈,抗日力量得到转移。

  陆房战役中,日伪军伤亡1300余人,八路军伤亡的200余人被转移至后方医院,五埠村就是其中之一。当时条件有限,并没有设施完备的医院,伤病员被带进村后,分散住进农户家,部队有医护人员给伤员治疗,平时生活照料就由各家负责,多数家里都照顾过伤员。

  村子附近的山上有鬼子的炮楼,经常有敌人到家里搜查八路军伤员。为了保护伤员,他们就在房子里新砌一道石墙,留出半间屋的空间,专门给伤员住。敌人到屋里搜查并不仔细,没找到伤员就不再查了。

  打算发展旅游 让古村活起来

  在不少废弃的老房子里,存着一些农耕工具,还有村民冬天用于捂热棉被的编筐,当地人称之为“火烘子”。编筐分两层,中空部分放火盆,外层放上被子,冬天被子放在上面一会儿就能暖热了,铺上床很舒服。个别院子里,石磨、石板组成的水池还比较完整,村里公用的石碾都能用。

  村中心位置,还保留着一处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纪念毛主席的主席台,底座和墙体也是用石头砌成。这样的主席台已经不多见,孙伯镇仅有两处保存比较完整的。村里有演戏、说书、放电影等集体活动,都在这里举行。

  村里的旧房子多数已经没人居住,不少已经破损坍塌。旧房址石头拆起来不方便,年轻人都到村西盖新房。孩子们喜欢亮堂的大地方,老房子采光不好,都不愿意在这儿住。目前住在旧房子里的,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。

  五埠村历史文化悠久,古村落原貌保持较为完整,旅游潜力大,有鲜明的民俗文化特色。平时有不少拍客到村里采风,拍老房子和村民的生活。今后,他们会朝着旅游方向发展,让更多游客走进五埠,给古村落的发展带来新希望。


设为主页 |加入收藏 | 网站地图

Copyright 2014 泰安招商信息网. All Rights Reserved.
泰安市经济合作局(泰安市贸促会)版权所有
鲁ICP备11009465号 技术支持:金潮公司

如您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
请与我们联系:Tel:0538-8286159
Email:tzfwk@ccpitta.or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