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

经 石 峪

发布时间:2014-12-26       来源:

     

  经石峪,又名石经峪,又称晒经石。位于斗母宫东北中溪东侧。在大约三千平方米的缓坡石坪上,刻有《金刚经》经文。《金刚经》即佛教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。相传唐僧去西天取经,途中遇雨,曾在此晒经而留字迹,故俗称“晒经石”。《金刚经》全文5100余字,经石峪原刻2700余字,经多年山水冲刷,风日侵蚀,以及人为的破坏,至明代嘉靖年间全文已损毁过半,仅存上部1071字。
  佛教传入泰山,大约在公元350年左右。《魏书·释老志》载:“帝好黄老,颇览佛经。但天下初定,戎车屡动,庶事草创,未建图宇,招延僧众也。然时时旁求,先是,有沙门僧朗,与其徒隐于泰山琨瑞谷,帝遣使致书,以僧、素、旃檀、银钵为礼。”僧朗在泰山建立了最早的佛寺——朗公寺,并使之成为山东最兴盛的佛教圣地。以后,佛教陆续在泰山一带兴起。佛教在泰山的传播,除了创建佛寺,由高僧聚众说法外,还利用摩崖刻经的形式,广泛进行教义宣传。泰山经石峪摩崖刻经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。经石峪周围环境清幽,景致绝佳。大石坪光洁平坦,堪称造化奇迹。选择这样一个地方摩勒佛教的重要经典《金刚般若婆波罗蜜经》文,不能不说是佛家的大手笔。经文刻在石上,即可传之久远,正所谓“缣帛易销,金石难灭。”又可以最亲近的方式与游人对悟,从而达到宣教布道的目的。遗憾的是,经文只刻了一半就中止了。为什么只刻了一半?这中间透露出一个重要的历史信息,那就是可能在经文刊行的过程中,正遭遇灭佛运动,故不得不停止。北朝时期,有两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,对泰山佛教都有很大影响。一次是在太平真君七年(446年),北魏太武帝下令,焚经毁像,尽杀各地沙门。泰山灵岩寺因此而殿宇尽毁,僧侣大量逃匿。第二次是北周武帝于建德三年(574年)下诏佛、道二教一并废除。建德六年(577年),武帝发兵灭北齐后,又把灭佛政策推行到齐境,于是八州寺庙四万余所全部改作宅第,经像焚毁,财物入官,僧民近三百万人全令还俗。只留下这未刻完的经文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。有诗曰:“石面何年凿,漫山尽梵经。烟迷荒藓积,云逐乱留停。说法嫌多事,无生托有形。三车难载去,留以施山灵。
  经石峪摩崖刻经字径50厘米,结体端庄自然,笔法纵逸遒劲。历来被视为“大字鼻祖”、“榜书之宗”。尤其是篆书和隶书的结合毫无痕迹,大字的气魄与崇山峻岭结合在一起,透出一种非常宁静的心态,每一个字都仿佛是一尊佛。康有为在《广艺舟双楫》中云:“榜书亦分为方笔圆笔也,亦导源于钟卫者。经石峪圆笔也,白驹谷方笔也。然自以经石峪为第一,其笔意略同于郑文公,草情篆韵,无所不备,雄浑古穆,得之榜书,较观海寺尤难也。”郭沫若1961年到泰山曾赋《访经石峪》诗一首:“经字大如斗,北齐人所书,千年风韵在,一亩石坪铺。阅历久亦久,摧残无代无。只今逢解放,应不再模糊。”
  经石峪北有巨石横亘,下有崖隙,溪水漫石而下,若垂万珠之巨帘,名曰“晒经石水帘”。为了保护石经刻文,1967年在水帘泉北筑坝拦水西流。1982年又在经石峪四周筑有石栏,以防游人踩踏。水帘胜景虽已无法见到,经石却得到了保护。

友情链接
实用工具

Copyright 2014 泰安招商信息网. All Rights Reserved.
泰安市经济合作局(泰安市贸促会)版权所有
鲁ICP备05021563号 技术支持:金潮公司

如您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
请与我们联系:Tel:0538-8286159
Email:fwk8286159@126.com